我國上世紀60 年代末可以小批量生產聚酰亞胺加熱膜。pi發熱膜根據重復單元的化學結構,聚酰亞胺可以分為脂肪族、半芳香族和芳香族聚酰亞胺三種。根據鏈間相互作用力,可分為交聯型和非交聯型。聚酰亞胺電熱膜已成功地應用在風云系列人造衛星,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東風﹑紅旗等系列導彈,以及飛機,艦船,坦克,火炮的陀螺儀,加速度表,火控雷達等溫控與加熱系統中。柔性電熱膜具有優異的絕緣強度;優異的抗電強度;優異的熱傳導效率;優異的電阻穩定性。70 年代,由原機械部和化工部牽頭,廣西桂林電器所和上海合成樹脂所就分別從雙向拉伸法和流延法兩個方向開展了對這種材料的研發,但是技術水平低、生產規模小、污染大,并且只能用于電工絕緣用加熱膜而不能滿足微電子制造與封裝領域的高要求,致使我國許多高新技術廠家對高性能聚酰亞胺加熱膜的應用望而卻步,嚴重制約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2003 年,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聯手深圳瑞華泰加熱膜科技有限公司,共同致力于我國高性能聚酰亞胺加熱膜產業化技術的研究。通過近8 年的努力,攻克了新型加熱膜專用樹脂的制備到連續雙向拉伸工藝的控制兩項關鍵技術,較終掌握了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聚酰亞胺加熱膜及其專用樹脂的制造技術,并開始在深圳實施高性能聚酰亞胺加熱膜“高技術產業示范工程項目”。目前該技術已成功實現產業化,在深圳寶安區松崗大田洋工業區華美工業園建成了國內規模較大的聚酰亞胺加熱膜生產基地,較期工程建設共計投入1.8 億元人民幣,完成3 條1200mm 幅寬高性能聚酰亞胺加熱膜連續化生產線的建設,實現350噸/ 年的生產能力,年產值約2 億元,年利稅可達到0.8 億~ 1.0 億元,產品質量已經達到國際較好水平。
2006 年2 月,山東省萬達集團聯手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開發建設的新型高性能聚酰亞胺加熱膜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示范項目通過更驗收,目前年產能已達200 噸/ 年以上,該項目的產業化生產,將較大地緩解國內市場聚酰亞胺加熱膜供求壓力,具有較好的市場前景。
2011 年7 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下屬中國航天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成功收購深圳瑞華泰加熱膜科技有限公司55% 股權,通過整合集團優勢資源,正式進軍聚酰亞胺加熱膜及新材料領域,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建立起關鍵支柱材料的生產基地。航天控股的規劃則是在“十二五”期間投入15 億元發展聚酰亞胺加熱膜項目,拓展新材料業務,將完成6 億元資金投入建設二期工程生產線,計劃建設8 條高性能聚酰亞胺加熱膜生產線。建成后,聚酰亞胺加熱膜的年生產能力可達1500噸/ 年,產值將達8 億~12 億元。